徒步阳光下!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奔向大自然

 行业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05

既包括了刑法与政治、宗教的关系问题,也包括围绕罪犯处遇的正当性和具体措施等问题。

撰写判决 书时, 法官当然不会刻意考虑各类潜在阅读者的兴趣和期待。从判决书的复杂功能、 进而社会各类阅读者的感受和期待出发,提示关注他 者的期待,亦显然意味着,需要再论及本文第二节曾涉及的"法官后语"的若干 作用。

徒步阳光下!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奔向大自然

万方:《刍议合议庭少数意见公布制度》,载《法律适用》2005 年第10 期,第68 -70 页。而追溯化的影响, 又使我们需注意, 特定需求下, 如敬意渴望已存在, "法官后语"及其他判决书"附带"更会增加正面价值。其结果,判决书功能本身便释放出多 样化,打开局限,去除单一。作为法官, 如具备魅力, 富感染、 文学化则非可有可无。与此 类似,当"医生"医治病人,顺势谈论"烹调技艺"、"为人之道",人们大体 亦会认为这有助于治病,非多此一举。

因为,不难 想象,任何人均可能基于各种原因对判决书发生兴趣,进而产生期待。从这出发,本文认为,判决书存在通常理解的模式,但这种模式,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约定而成,非本质化的概念,从社会约定的角度宽容判决书特别是"附带"的模式,远比特定精英群体"顶层设计"来得更有益。判决后, 其提到法官 "把一张粉色信笺递到我的手上??上面有她的联系方式,有事随时 可以打电话找她。

参见建法、张璐:《"法官后语"令判决书温情脉脉》,载《南京日 报》2005 年 9 月 20 日,第 B04 版。现代中国法律人对判决书及其"附带"的"约定",不过是历史多样化的一种,其的确曾存在,且日后也许再延续,但不可能是唯一。[63]又如原被告的主张及理由陈述, 从法律角度看, 某些显然可能多余, 甚至没有联系,亦可回避不论,但判决书正文,时常罗列清晰完整,法官即使可 能文字处理、 简略从要, 但依然尽力全部写出, 后再仅附之 "与本案无关" 或 "无 法律联系"等修辞。[76]前述"原告少年丧父, 被告中年丧偶??"样本,亦为例子,其中原告被告均表示,"明白了法律的界 限和做人的道理",且对判决乐意接受。

在上节提到的第三类"法官后语"样本,"小鹏,阿姨知道,你是个好孩子……"中,可看到类似的语境。就此言,本文使用的经验材料大体已被他人使用。

徒步阳光下!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奔向大自然

反对"法官后语"者,包括支持者,可认为即使存在需求互动,依然能按确定不疑的判决书及"附带"、法官角色及司法等原理予以抑制,或给与支持。摘要: 判决书"附带",尤其是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"法官后语",折射了关于判决书定义、功能,及法官角色和更宏大的司法的理论复杂,需深入辨析。尝试推进,是期待切开复杂的历史、现实层面,在变迁和各种互动关系的背景中,分析某个对象,如关于判决书及其"附带"的一个现有概念,如何具有自己的边界,进一步,认识此边界可能带来的局限,从而分析新的概念理解如何可能益于实践。[8]此理念,参阅 Richard A. Posner,"What Has Pragmatism to Offer Law",Pragmatism in Law and Society. ed. Micharl Brint and WilliamcWeaver,Boulder:Westview Press,Inc. ,1991,pp. 35,265 - 267。

司法实践者持这种观点的例子,参见张鹏:《判决书该不该有人情味:"法官后语"引发争论》,载《北京晚报》2001 年 6 月 27 日,第 4 版。[29] 而赞同者的思路较简单。[48]而近代以来的德国法院判决书,亦特别重视学理化的阐述论证,[49]并于晚近确立"不同意见制度"。本案双方当事人因此而遭遇的不幸是令人同情的,但又为继承死者遗产而引发纠纷,使本来就已受到伤害的心灵雪上加霜,甚感遗憾! 法律虽然可以公正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继承纠纷,但金钱毕竟无法代替亲情。

[56]参见贺卫方:《司法的理念与制度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,第 193 -195、202 - 207 页,另参阅前引[45],吴承学文,第 22 - 23页,再参阅徐忠明:《众声喧哗: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,第 251、312 页。[52]参见唐文:《法官判案如何讲理--裁判文书说理与应用》,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版,第 525、528、533 -537 页。

徒步阳光下!新洲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奔向大自然

但首先要提到,尝试推进,不在于就判决书及其"附带"、判决书功能、法官角色等问题而言,本文试图论证一切是历史滑动的,没有大体一致的关于定义或限定的社会理解,这种论证,对法律问题通常没有意义。另一例子,参见富心振、许根华:《南汇区法院法官寄语教育 父子俩》,载《人民法院报》2006 年 5 月 10 日,第 4 版。

[2]现有争论,增进了人们对判决书"附带",尤其是"法官后语"的理解,亦为中国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智识。而 更重要的, 法律与文学的思路借鉴具有侧重法学内部观念启动的意识,强调自法律现象本身的历史及现状中挖掘丰富性、多样性,展示法律现象的自我变迁,且 在反思中支持现代司法建设理念。由此推进,重视并积极回应被司法者和广泛司法关注者对司法的愿景,符合司法政治学的正当性理念,亦对中国现代正规司法建设有益。换言之,"有效有益"的另外意味和"法官后语"写作的道德关爱意识,存在重要关系。讨论法官角色的丰富,当然需与微观诉讼需求再构关联。讨论逻辑,由此变得松软简疏。

类似观点,参见前引[4],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文,第 32 页,及前引[18],另见刘青峰、王洪坚:《体制、方法及其他--解读我国"法官后语"产生的背景》,载《人民法院报》2003 年 6 月 16 日,第 3 版。[17]此外,法官以非正式方式表达伦理意见,正因为非正式,故对社会法律秩序运作没有明显的成本增加。

其有如最高人民法院纲要提示的"法制教育的生 动教材"功能,及法律人现在认可且广泛盛行的"判决书充分说理"功能,既是 司法者的主动预期, 又为阅读者广泛复杂的感受和期待的结果,而司法者主动回 应后者,难以避免,有时实为明智之举,甚至才有正当性。就历史变迁中的判决书复杂内容而言,如前述英语国家判决书的"法 官异议",其功能,显然不是现有判决书功能的法律人定义所能解释的,与其说 是法律权利义务的权威宣布、 规范管制, 或衬托审判多数议决, 不如说是传递 "司 法过程需要公开"、"当事人有权获悉不同司法意见"的信息。

他们亦明白,运用经验并实用地理解纠纷是司法文书的另一目标,法官的任务其次在于化解。[36]参见前引[22],小鹏文。

反之,法官固守单一角色,则会引发失望,甚至埋怨,同时,被司法者 极可能不会因法官"恪守理性裁判的尊严",而对法官、法院乃至整体司法增添 权威认同。但现有争论表现了不足,需要且可能继续深入。其结果,在他们的视野中, 判决书功能至少被憧憬为多样化,并不局限,更不单一。当"法官后语"试图用伦理内容支持法律内容,以使伦理理解支撑法律理 解,或试图用伦理内容补充法律内容,在法律内容无法或难以触及的地方,让伦 理内容发挥影响,或试图通过富情感、文学化的叙述,抚慰当事人,并使法律内 容经生动而获得亲近, "法官后语"既是判决书制作者的主动预期,又是社会各 类阅读者感受和期待的结果, 而将判决书制作者的主动预期视为对社会各类阅读 者感受和期待的回应,更适宜。

以此为要,需深入思考、辨析并认真对待被司法者和社会中广泛的司法关注者的期待,以开启司法过程"社会契约式"正当性的理论反省,而这些,又提示从新的角度挖掘司法政治学的问题理解。但所有这些,终究未能触及根本,故未能揭示深入讨论的路径。

需求互动传达的重要含义,集中看,在于被司法者针对法官不仅期待正式的裁判,而且时有期待情感关爱,[43]进一步,期待判决书的内容及司法包含更丰富的元素及结构。经需求互动的概念,当然不能直接质疑判决书及其"附带"存在自身固有的本质特征或功能、法官存在恒定的角色含义、司法作为概念存在普适界定这些理论预设。

[67]如波斯纳所言,不应预期司法意见具有很高智识创造或分析力度,但可预期较佳者 对受众预期高度敏感。当现实中法官人数极有限,其手中 案件堆积如山,已无暇顾及其他,本文赞同包括社会期待便需回撤。

另见杨宝杰:《新沂"法官寄语"感动失足少年》,载《人民法院报》2008 年 7 月 8 日,第 2 版。这些国家法官,特别是有声望的,另试图通过巧妙、魅力化的修辞和论说,增添判决书的份量和影响力,其有时"写得像一篇小说,极富有人情味和文采,充分体现了法官个性和特点"。[19]台建林:《法律文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关怀》,载《法制日报》2002 年 10 月 1 日,第 10 版。郭成伟:《唐律与〈龙筋凤髓判〉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特色》,载《法学家》2006 年第 5 期,第 57 页。

这意味着,诉讼环境为空间狭小,而空间狭小使感情斡旋得以低成本展开。其当然知道,法官主要是理性判决,解决纠纷,但亦希 望看到法官的其他表达,如抚慰、鼓励,希望法官有如自己遇到的循循善诱的老 师、曾在媒体中见到的令人折服的贤哲、无时无刻不关心不牵挂自己的父母。

同样可分属第一类的样本还有一些,如"父母的养育之情是一份沉甸甸的恩情,是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偿还的恩情"。调解时,法官所担当的角色,更像是"社会工作者"等,甚或带有"部族 长老"的历史遗影。

扶老颐享天年,携幼走好人生关键几步,实为你们二人当前之要务……奉劝二位重修于好……举案齐眉……[19] 这段"后语",文字合辙押韵、古诗活用,且尽力表达感染之意,显然充满了文学修辞策略。如发生车祸或洪水灾害,人们显然并 不认为只有专业的拯救人员才应提供营救,平时被称为"工人"、 "经理"、 "教 师"、"市长",当然包括"法官"的人,甚至所有其他社会角色,人们亦会认 为可上前协助,或主动营救。